發展燃料乙醇危害糧食安全?專家稱純屬多慮
美國谷物協會舉辦的“燃料乙醇美國經驗分享會”在北京舉行。
中美雙方專家圍繞燃料乙醇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、溫室氣體排放、生物燃料與糧食安全等議題進行了探討。專家們最關注的是,在美國和歐盟得到大力推廣的燃料乙醇如何在中國落地。
實際上,燃料乙醇對于中國來說并不陌生。20世紀90年代末,中國就開始推廣原料為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生物燃料,并在短短八年內成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的生產國。
但因為政策環境和國際市場環境的演變,中國燃料乙醇的發展逐漸變得比較尷尬:來自政府的補貼持續減少。中國政府對于燃料乙醇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支持,到后來的疑慮再到現在的政策真空,使得這一行業沒有來自頂層的穩定預期。
另一方面,環境的壓力迫使中國需要在燃料方面進行改變。11月即將生效的巴黎氣候協定,對簽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而燃料乙醇作為目前使用廣泛的清潔汽油添加劑,其市場前景尚有巨大成長空間。
政策真空掣肘
政策作為中國行業最直接也是最為有效的推動力,在新能源方面表現尤其明顯。
目前中國燃料乙醇產能最大的天冠集團總經理杜風光告訴記者,對于燃料乙醇行業來說,目前尷尬環境的直接原因,是政策的真空。“沒有人知道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在哪兒,政策的真空導致這個行業的預期不足,于是無法吸引投資,也很難拓展市場。”他說。
的確,相比光伏和風能發電,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相關政策,燃料乙醇獲得的政策關注與社會輿論關注相對較少,而在這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,政府的支持決定了它發展的情況。
從美國的發展狀況看,其燃料乙醇從一開始的0到現在98%的覆蓋率,也走過了很長的政策辯論期。美國谷物協會的杰拉德博士表示,生物質燃料的發展在多個主體市場都受到了政策不確定的影響。
“目前的技術進步使得乙醇燃料可以減少50%的碳排放量,而在亞洲和非洲因為乙醇燃料的使用不足,導致了排放增加,以及更少的區域性的農業投入,”杰拉德表示。
而作為中國的燃料乙醇企業,在目前政策預期不足和低油價的雙重影響下,其生存也是困難重重。“我們目前還是虧損。”杜風光向記者無奈地表示,“如果能有穩定的政策預期,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這一行業,可以改善這一行業的市場環境。”
實際上,在中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后,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,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碳排放標準,規定各行各業的碳排放量。如果這一系列政策能夠順利制定,燃料乙醇應用將會獲得政策空間。
糧食不再是制約
伴隨著燃料乙醇發展一直以來的爭議,就是人們擔心主要通過玉米制造的乙醇,會危害我國的糧食安全。但從目前來看,這已經不再值得擔憂。
從美國方面來看,燃料乙醇的發展并沒有讓玉米價格上漲,反而在近年來一路降低。“因為可以作為燃料乙醇的原料,美國的玉米種植可以吸引大量資金,近年來單產一直上升,價格也在一直下降,對于美國農業來說是個好事。”杰拉德表示。
從中國今年來的庫存數據來看,北方的玉米庫存一直處于較高水平。據機構調查數據顯示,截至2016年2月底,僅玉米品種的政策糧庫存已達2.5億噸。中國石化專家喬映賓告訴記者,在東北至少有1.2億噸的玉米存量無法使用。“國內的玉米庫存過剩問題已經很突出。”他說。
記者算了一筆賬,依據公開數據,2015年中國年汽油消費量為1.15億噸,如果全部汽油都用乙醇作為增氧劑進行添加的話,大概需要1500萬噸乙醇,而生產這些乙醇則需要玉米4500萬噸。以上文計算的糧食庫存過剩情況看,4500萬噸在整體過剩的玉米中比重并不大。
更何況,一些污染地區種植的糧食、因長期庫存發生變質等不能食用的糧食,均能作為生產乙醇燃料的原料。“農業方面也要去庫存,發展乙醇燃料是從需求側來對這一行業進行改革,對農業的發展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。”中國能源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博士謝光輝告訴記者。